史鐵生有地壇,不是廢棄的古園;我有石澗盤,也不是死水一潭
史鐵生寫的《我與地壇》,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,我也不陌生,因為以前的語文教材里有《我與地壇》的節(jié)選段落。那時候老師總是讓我們對文章的中心思想做闡述,同學們都回答地亂七八糟,沒有深度、沒有思想。我當時也只是被文中優(yōu)美的語句、深邃的言辭所吸引,更被他坎坷的人生、完滿的精神世界所打動,但是我當時的理解僅此而已。其實真正長大了后才知道,這是史鐵生十五年來搖著輪椅在地壇思索的結晶。對人生的種種感悟,對親情的深情謳歌。地壇只是一個載體,本質(zhì)卻是一個絕望的人尋求希望的過程,以及對母親的思念。那時候就在想,自己什么時候也能像史鐵生一樣能寫一手好散文。如今有的是時間和紙筆,卻怎么也寫不出一篇像樣的散文。
其實自學完《我和地壇》之后,我并沒有很認真地去拜讀過史鐵生的其他散文。后來慢慢對史鐵生感興趣,多是從余華的嘴里聽到他和史鐵生的一些趣事。從余華幽默調(diào)侃的語氣中聽出了史鐵生精神的高度和思想的深度。其實地壇在他人而言只是地壇,而在史鐵生而言那是他的整個精神世界。石澗盤也一樣,對他人而言只是個莫名其妙的名字,對我而言也是我整個孩提時期的精神世界。
石澗盤,是什么東西?你們當然不知道,因為這是我童年至成年時期的精神世界。其實它是一條小溪,小溪兩邊的溪壩上長滿了草。石澗盤并不寬,不到一米半寬。為什么叫做石澗盤,其實也很好理解,那是由于山上一處跌落的流水常年累月自然形成的一個積水潭,然后通過開挖水溝引入到農(nóng)田灌溉,于是就有了石澗盤。
石澗盤是小時候和小伙伴們的兒童樂園,可以在這里嬉戲打鬧。石澗盤也是我們改善生活的好地方,因為石澗盤里有很多野生的魚群。我們小伙伴會從家里拿著鋤頭、水桶、漁網(wǎng)等工具,然后通過組織分工,選擇一段長五十米的地方進行上下游圍堵。然后七八個人開始用水桶將圍起來的地方往外舀水,真正把這一段水舀個差不多的話,需要三到四個小時。舀完水就開始分工抓魚,那叫抓得一個歡騰。七八個人滿身滿臉都是泥,最后看看水桶里的收獲,可謂 是相當豐富,小鯽魚、小翹嘴、小螃蟹、小河蝦在桶里蹦跶著。一張張泥臉后面都是笑臉,笑得如此燦爛。
最后根據(jù)人頭開始分魚,一次下來基本上每人能分到三盤魚蝦,能改善好幾頓伙食呢。分好魚,大家都脫下臟衣服,跳到了上游的石澗盤里暢游一番。別擔心,因為是小溪,所以石澗盤并不深,大概也就半米深吧,對于這幫小學生和初中生來說沒有問題。來時干干凈凈,走時快快樂樂。
石澗盤治愈了我的童年,那里真的沒有煩惱,沒有爭吵,也沒有現(xiàn)在孩子的那種內(nèi)卷,用一個詞形容的話,那就是無憂無慮。即使離開老家已經(jīng)十五年了,但是每年回老家的時候都會去看一眼,看看它有什么變化,也是去回憶回憶過往?,F(xiàn)在算下來,我從石澗盤的溪壩上走過了至少有好幾千次,甚至是上萬次,反正是數(shù)不清楚的次數(shù)。
石澗盤里面的水還是那么清澈,真想跳進去洗洗身上的污穢和經(jīng)歷的風塵。當手指觸及到水面時,水面泛起了漣漪。突然撲通一聲,讓我的所有回憶僅僅只是回憶。回頭看過去,原來是兒子往石澗盤扔了一顆大石頭。我朝他笑了笑,其實也是在對過去的自己笑一笑,這個快樂的小孩不就是那個快樂的我嘛。其實兒子并沒有往石澗盤里扔石頭,往石澗盤里扔石頭的只是兒時的自己。